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34章 深山里的震撼(2 / 2)


我听到蓝月赞扬方明哲,心里竟然没有吃醋的感觉,或许是我自己现在已经对蓝月很有自信了,自信没有人可以夺走我的蓝月了。

“天气变冷了,晚上睡觉要多盖床被子,出门多穿衣服,马路上积雪打滑,骑车要注意安全。”蓝月又叮嘱我。

我答应着,心里暖暖的。

“对了,你搬到我家里住了吗?”蓝月问我。

“这个……还没有,最近事情太多,还没来得及搬!”我不由撒了个谎。

“你宿舍没暖气,晚上就在我家里住吧,要听话哈,抽空把那宿舍退了算了。”蓝月说。

“嗯。”我虽然答应着,但心里却总觉得有点不大对劲。

到底哪儿不对劲说不出,反正我没打算搬到蓝月家去住。

和蓝月打完电话,我踩着厚厚的积雪回到宿舍,在寒冷的冬夜,蜷伏在冷冰的被窝里,捱过一个寂寞而冷落的夜晚。

寂冷的夜里,我想起了蓝月,想起了萍儿,想起了爸妈……

我折腾了一晚,一直没睡着,突然感觉自己很迷惘。

这天,我到一个山区县去采访,采访对象是深山里的一个养牛专业村。

我正好最近心情比较压抑,也想去山里散散心,希望在冰天雪地的大山里找到另一个自我。

我在当地新闻干事的陪同下,驱车直奔我预定采访的那个村。

没想到这个村的地势如此险要,越野车在山道上磕磕碰碰一直在向上走,蜿蜒曲折在大山里爬行了近3个多小时,才在一个接近山顶的缓坡处停下,接着弃车又沿着弯弯曲曲的山路走了1个多小时,新闻干事才对我说:“江记者,石棚村到了!”

我抬头看着周围连绵险峻的群山,看着眼前这个散落在山坡上的几户石头房子:“就是这里?”

“对,这村有9个自然村组成,分散在周围的山谷和山坡处。”

我看着周围山谷里散落的几户房屋,无疑就是这村子的其中一个自然村了。

看着深山里近似于残垣断壁组成的破旧村落,我肃然起敬,感叹生命的顽强和执着。

采访进行很顺利,这个处于大山深处的落后村,近几年立足山区资源优势发展养牛业,村民解决了吃饭问题,并开始稍有积蓄。

这对一个长期被温饱困扰的山村来说,是很了不起的事。

在江城的北部山区,还有不少贫困村,石棚村的经验无疑具有积极的宣传意义。

在老村长的陪同下,我全面熟悉了村子的情况,实地查看了养牛户,听到了他们的真实心声。

日落时分,采访结束,我们准备下山。

在大家休息的当空,我在村里随便溜达,一会溜达到村后一排石头房子前,5间石头屋,前面是一个几十平米的空场,空场中间竖着一根旗杆,旗杆上一面国旗在寒风中猎猎飘扬。

这是学校,我来了兴趣,走过去。

此时已是傍晚,院子里很静,在院子一个角落支着灶台,冒出袅袅炊烟,一个6、7岁的小女孩正坐在灶台前,边往灶膛里添树枝边抱着一本书津津有味看。

我静静走过去,站在小女孩身后,小女孩在看的是语文课本。

“请问你找谁?”这时我身后传来一个浑厚的男中音。

他的说话声也惊扰了小女孩,小女孩忙回头站起来,好奇看着我。

我回过头,一个面色黝黑的中年男子,眼很有神,神态憨厚,衣着简朴,正带着友好的眼神看我。

“我是路过这里,顺便进来看看。”我忙说,“请问您是这学校的……还有,你们是……”

“这是我们石棚村办小学,我是学校的老师,姓童,这孩子是我的闺女。”中年男子礼貌地回答。

我一听肃然起敬,在童老师的邀请下坐在旁边的木凳上:“童老师,咱这小学有多少学生?”

“一到五年级,总共15个娃,”童老师憨厚地回答。

“啊!那几个老师?”

“就我一个,我是6个年级的班主任,带他们所有的课程。”童老师淡淡地说。

我被震动了:“那你在这里多少年了?”

“我师范毕业后就在村里教书,到现在18年了。”

我继续被震动:“你竟然在大山里干了这么久,是什么力量支撑你的?”

童老师沉默了一会,往灶膛里添加了几根树枝,淡淡地说:“这里山高路远,偏远闭塞,生活艰苦,没人愿意来执教,但山里的孩子不能不读书吧?这年头,穷不可怕,可怕的是没文化,要改变山区贫穷落后的面貌,首先要让这些娃娃读书,读书是这些娃娃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。”

“没人愿意来,所以你就一直留下来了?”

“是的,我不能看着这些山里娃成睁眼瞎。”童老师浑浊的眼睛里发出希冀的光芒。

童老师的话质朴而又平凡。

我内心被强烈震撼,当即决定留下继续采访。